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305082600512
魯國之法,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,皆受金於府,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
魯國有法令規定,凡是有魯人將被賣到其他國家的奴婢贖回,魯國政府會頒發獎金給他,子貢曾自行花錢贖回被賣到別國的奴婢,卻不願領取獎金。(子貢善理財,家才萬貫)
孔子聞而惡之曰:「賜失之矣。夫聖人舉事,可以移風易俗,而教道可施於百姓,非獨適己之行也。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,受金則為不廉,何以相贖乎?自今以後,不復贖人於諸侯矣。」
孔子知道了,很不高興,就教訓子貢說:『賜呀!你這樣不對唷!聖賢的人處理事務,要以能移轉風氣改變民俗為原則,期望能教導百姓讓他們遵行,絕非只為了適合自己的想法就去做了,如今,魯國人有錢的少、貧窮的多,你把人贖了回來,卻不領受獎金,讓人以為拿了獎金就不算廉潔,那以後還有誰敢去做到別國贖回國人的好事情呀?』
子路拯人於溺,其人謝之以牛,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:「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。」
子路見到有人落水,奮力將他救起,對方送他一隻牛為答謝,子路欣然收下。孔子聽了,非常高興地說:『以後魯國見義勇為救人於溺的會越來越多囉!』
自俗眼觀之,子貢不受金為優,子路之受牛為劣;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。
以世俗的眼光來看,子貢不領獎金應該是很好的,子路接受贈牛應該是不好的,但孔子卻稱讚子路而責罵子貢。
乃知人之為善,不論現行而論流弊;不論一時而論久遠;不論一身而論天下。
於是我門才知道,人做善事,不應該看他現行所為是好是壞,而應該要看會不會對社會造成影響(變成社會流行的弊病);也不去看他一時的發展,應該看他長久的影響;不看得到利益的是我自己,而是要看是否全天下能得到好處?
現行雖善,其流足以害人;則似善而實非也;現行雖不善,而其流足以濟人,則非善而實是也。
現在做的雖然是好事,他造成的影響卻損害到別人,這樣看起來是好的,實際上卻是壞的。現在做的雖然是不算好事,他造成的影響卻幫助到別人,這樣看起來不好,實際上卻還是很好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